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2018级小学教育(语文)彭怡玥
看完这本并不算很厚的书,比我想象的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因为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能引人深思。综合此书内容,我想,作者想要传输给我们的东西,一方面是思想,一方面是抗争。这两样东西,一个是向内的,一个是向外的,而它们都是教师在教学路上一定会遇到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来谈思想。这本书中有许多的文章讲到有关学生的思想和老师的思想。正如第一辑一开头就提到的,《永不凋谢的玫瑰》的片段。首先讲述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记下的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有一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个幼儿园的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看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接下来应该是要讲述这位教育家如何委婉的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告诉他不能摘花吧。可是接下来的进展却是: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并且弯下腰,亲切地问他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我的心突然就被触动了。笔者在后半部分写道,如果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们续写,他们会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呢?几百个高中学生,续写内容都是教育小女孩不能破坏公物之类。笔者对这种现象大失所望,而我,恰恰也是这几百高中学生中的一人,我的想法也和他们一样。虽然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更想呈现的是学生的心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他们缺乏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体悟,但是我却从这个故事当中真切的感受到了,在教育中的一个误解,带来的会是什么?这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这个为什么究竟有多重要。文中的4岁小女孩,是因为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把花摘回给奶奶看,并且他说奶奶看完我就把花送回来,这是多么纯真而又质朴的原因啊,如果没有这个为什么,如果苏霍姆林斯基直接质问这个小女孩为什么不懂规则,那么这个小女孩心中的纯真是否又会有所改变呢?
第一辑的第四篇《祖国的歌》也很好的反映了思想的重要。我们都在谈爱国,可能到了初中高中我们会更加体会到祖国对于我们的意义。但在小学的时候,在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知识面能够感受爱的时候,我们怎样去体会爱国呢?只是空喊口号吗?其实让学生真的感受到祖国,只要让它变得具体可感,让他真正与我们的情感融为一体,那便是真正的领悟。正如文中所说,“铺开一张宣纸,我用一支毛笔,写下了祖国。”而这些刚好是老师需要引导的,需要教育带给他们一步一步去体会,引导他们领会更多东西,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所有的东西都要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而内化于心的过程中老师起的是一个桥梁的作用。
在第二辑的11章《纯净我们的教学语言》我也深有感触。因为之前的学习环境有比较大的变化与对比,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环境对于一个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在学校中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你讲出来的是什么,学生被引导的就是哪个方向。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没有中学生那么强的批判性思维,他们也许不会轻易的去质疑老师说出的话。他们更擅长的是接受。在后来的有关内容中也提到,一个老师在讲台上面的积极引导性的东西。就算你私下里有再多的牢骚想发,讲台都是不可以乱说话的地方。你的每一句话都应该经过细细的考量。以及紧接的12篇《口才》中有强调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得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尤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总而言之,你的思想引导着学生的思想,你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而第二个关键词是抗争。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教师在这个职位上与他自己的抗争,我看到了他与社会的抗争,我看到了与学生的抗争,而这些,都是我们以后的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在第二辑的第二章《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中作者提到:我们没有一个批判的环境教学,没有给学生创造批判的环境。我们常常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个人观点,学生对社会灌输给他的东西坚定不移。其实教师本身也有这样的情况吧,不敢想是因为不能说,不敢说。指鹿为马的时代开始就有了能不能说话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作者还说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其实这也是点了整本书的题——《不跪着教书》。在教学中批判精神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勇于抗争才能拥有好的人格。在第13篇《呼唤风格》中,作者通过两个小点,第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第二是风格的丧失来论述了现代教育需要个性。而现在的制度却是评课,赛课。一板一眼,规规矩矩的用一种方法去教才能赢得所谓奖状。而这样的评级制度也让现在的教师都缺乏个人的风格,而认为如果语文教学评价的观念更新,并且肯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必然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发展有深远影响,语文应试教育最大的危害是把最有灵性的学科变得枯燥无比,是让原本站立的人变成侏儒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就在这样的压迫下,消磨殆尽。但关于应试,作者也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对于中国,现在只能用这个办法。这是个性与普遍性的碰撞,个人与大体的抗争,教师与社会的抗争。在第七篇,《你不该太功利》中,作者讲到老师与学生的抗争。有些学生热衷“名次大战”,认为老师讲的课外知识影响高考,少讲点与考试无关的东西。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学习观为什么也那样陈旧呢?也许是因为功利,所以变得世俗,对同学对教师也就缺乏真实情感,不爱护自己的自尊。一个老师想要脱离应试的大圈,本就花费了心思和精力面对外界的压力,但是在教师眼中的直接受益者却不能理解这种做法,难怪作者会“不明白”。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抗争确实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当然不能消极,笔者在再版的序章中也写到:虽然个人能力有限,能做多少是多少,唤醒一个算一个,改变不了现状,就先改造自我。
时代是在变化的,身处在每一个时代的人不一样,这个时代呈现出来的大体风貌也不一样。这本书呈现出来的,是十几年前的教育现状和教育风貌,而当我们这一代站上讲台,面对的东西或许会有改变,又或许一如从前。但无论如何,作为教师,要向内深化自己,向外站稳自己,永远不要“跪着教书”。